子汇水区的划分是SWMM模型建模的主要步骤之一,划分的好坏对结果精度有比较大的影响。概括来讲,子汇水区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思路:
(1)根据管网走向、建筑物和街道分布,直接人工划分子汇水区。这个方法适用于研究范围不大,管网不太复杂且流向明确的情况。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根据研究范围内实际排水情况来划分子汇水区应该是效果最好的,但是在缺乏资料和经验的情况,效果未必会有设想的那么好。
(2)直接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根据节点的分布划分子汇水区,然后人工作局部调整。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比较节省时间,适用于比较大的研究区域。
(3)先结合地形、河道和主要街道划出较大的子流域,然后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根据节点的分布进一步细分,划分子汇水区,最后人工作局部调整。这种方法也适合比较大的研究区域,效果应该来说好于方法(2)。
在资料比较丰富,研究区域也不大的情况下,个人推荐方法(1),但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采用方法(2)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本文整理自群聊天记录,稍作修改补充,在此表示感谢,更多讨论可加入SWMM模型QQ群:157029719
大瓜老师,您好,关于第三种划分方法有些疑问:如果用GIS对区域进行水文分析构建盆域,也即大的汇水分区,那么再对各大的分区内部进行节点泰森多边形绘制,这和直接对接点进行泰森多边形绘制有什么区别吗,感觉就流域边界处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远离流域边界的位置,划分子流域跟不划分子流域是不是没啥区别?
@袁璐 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第三种方法,就不会把一条河另外一边的区域划分到这一边的某个节点上去。
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我用SWMM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拟,一块完全不透水的场地,改变不透水洼地的比例或者洼地的深度,结果发现:
1 .随着洼地比例或洼地深度的增加,径流系数逐渐减小;
2 .在一定范围内,洼地比例或洼地深度的增加,峰值流量并未减小;
我不明白的是在不透水洼地比例确定的情况下,改变洼地深度,在一定范围内,峰值流量并未减少,无法贴图片哈,我看了一些文献,发现有的设置海绵设施也并未减小峰值流量,按道理说深度大了,外排水量会减小啊,不知道老师是否遇到这个问题?谢谢
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在不透水洼地比例确定的情况下,改变洼地深度,在一定范围内,峰值流量并未减少,无法贴图片哈,我看了一些文献,发现有的设置海绵设施也并未减小峰值流量,按道理说深度大了,外排水量会减小啊,不知道老师是否遇到这个问题?谢谢
随着有洼不透水比例或洼蓄深度的增加,径流系数逐渐减小,这是正常的。
洼蓄深度和有洼不透水比例本来就属于不敏感参数,如果不大幅度调整,对峰值影响不大。
大瓜老师,您好,学习LID设置中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由于问题较多,麻烦老师在空闲时间帮忙解答,谢谢:
1)子汇水区LID设置中,Surface Width Per Unit可否理解为LID蓄水满了,它的溢流面宽度?比如对于透水铺装路面,它就是道路的长度?对于雨水花园是否就是溢流设施(溢流雨水口)的顶面周长?雨水桶的出流宽度是溢流横管的周长吗?对于转属型植草沟就不好理解了,它转输的水汇入雨水花园,那是否就是按雨水花园的理解?
2)% of Impervious Area Treated,这个百分比是不透水区域中流入LID的不透水区域面积占整个区域的百分比还是占整个不透水区域的百分比?
3)SWMM5.1运行报告中的雨量分类,我理解的总降雨量=总蓄水量+径流量,其中总蓄水量含下渗量、海绵设施蓄存量(含表面蓄水,土壤空隙蓄水,蓄水层空隙蓄水)、不透水坑洼和透水坑洼蓄水,但是在报告中只罗列了总蓄水量,下渗量,径流量,其余的几部分并未单独罗列,Initial LID Storage ,这个初始该怎么理解?
4)我单独对雨水花园(自然下渗,无暗管排出)进行了试验,在表层、蓄水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土壤层的深度,结果发现:土壤层厚度小,初始LID蓄水量少,下渗量大,总蓄水量少;土壤层厚度大,初始蓄水量大,下渗量少,总蓄水量大。但在表层、土壤层参数不变情况下,改变蓄水层厚度,其对结果并无任何影响。我个人觉得这里土壤层或蓄水层厚度的增大,空隙里面的含水量肯定是增加的,但结果并非总是如此。
5)由于一点一点的学习SWMM,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再此一并感谢您的指导帮助,非常感谢!
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子汇水区的第三种方法中,划出较大的子流域后,是和用节点生成的泰森多边形进行叠加分析吗?我这样做出来的结果和课件中给的最后的子汇水区不一致?可否请老师指导下?谢谢
想知道这个模型在学校学区研究有什么独特之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