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移质在输移中,根据其输移特性及在造床中起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床沙质及冲泻质。床沙质又称造床质, 冲泻质又称为非造床质。床沙输移特性及与河床的关系为: 随着水力条件的不断变化, 床沙质泥沙不断与床沙的交换, 不断调整输移量, 使之与挟沙力相适应,或者说使之与挟沙力达到最大程度的适应; 造床质与床沙的交换, 不断调整着冲积河流的河床形态。冲泻质特性及其与河床关系为: 冲泻质输移量和水力条件几乎不存在关系, 而只取决于流域产沙。在河床上, 很少有冲泻质泥沙, 即冲泻质与床沙几乎不发生交换, 因此对河床形态没有什么影响[1]。
床沙质和冲泻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分界粒径是随着当地水力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水力条件变弱, 部分冲泻质转换为床沙质, 分界粒径变小; 水力条件变强, 部分床沙质可转变为冲泻质。事实上, 床沙质与冲泻质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床沙质与冲泻质的划分, 关系到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一系列问题的处理, 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计算方法, 一般可分为3 类: 理论方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经验方法.
1) 理论方法. 主要有: 沈学汶方法, 他认为对于特定的河流和一定的水流条件来说, 可以绘出不同粒径泥沙的挟沙能力曲线和流域来沙量曲线, 与两条曲线交点相应的泥沙粒径就是床沙质与冲泻质的分界粒径.王尚毅方法认为, 如果由于悬沙的存在而消耗的紊动能可从悬沙提供给水流的势能中取得补偿而有余, 这样的悬沙就是冲泻质。
2) 半经验半理论方法. 不少泥沙工作者根据某种考虑或假设建立起分界粒径与水流泥沙因子的关系式, 再针对某具体河流或河段的实测资料确定公式中的待定系数和指数. 这样的计算方法, 往往因由实测资料去率定公式中的待定系数和指数, 使得公式的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真, 其实用性也难免受到限制。
3) 经验方法. 目前习惯用的是一些较为简单的经验处理方法. 主要有: 公切线法、拐点法、固定粒径百分比法、及固定粒径法等.